隨著甲流等呼吸道疾病的流行,咳嗽成為許多患者最為困擾的癥狀之一。中醫藥在治療咳嗽、咳痰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優勢,而連花清咳片作為一款創
這天是一天比一天冷了,很多人一到冬天就雙腳冰涼,慢慢的也都養成了泡腳的習慣。泡完都會感嘆“連手機都不想玩了,舒服地只想馬上睡覺。”
老話也說:“百病從寒起,寒從腳下生。”腳是人的“另一個心臟”,有各個臟器的反射區,泡腳可以更好地刺激經絡,讓身體更加健康。
其實泡腳這事兒歷史也相當悠久~相關記載最早能追溯至先秦古醫書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提道:“熱浴足法,其效初不甚覺,但積累百余日,功用不可量,比之服藥,其效百倍”,南宋詩人陸游亦云:“洗腳真一快,稚孫漸長解澆湯”。
# 如何正確泡腳?#
1、溫度適宜:泡腳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,一般以38~42°C為宜,中途可適當加溫水保持水溫。對于泡腳的溫度,有的人認為越高越好,把皮膚燙紅才有效,其實不然。泡腳溫度過高會引起燙傷,破壞皮膚屏障,溫度過低又減弱了刺激作用。因此,以自己能夠忍受為限。
2、泡腳時間:每日臨睡前泡腳20分鐘為佳,微微出汗即可~如果泡腳的時間過長,可能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,增加心臟負擔。
3、避免飽食或饑餓時泡腳:泡腳會加快人體全身血液循環,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等癥狀。飯后半小時內不宜泡腳,會影響消化系統的血液供給,造成消化不良。
4、泡腳工具:市面上的泡腳工具很多,有木桶、塑料桶等,讓人很難選擇。其實,泡腳的核心是通過溫度刺激腳部,以加快血液循環。因此,泡腳的關鍵是要保證熱水能漫過腳踝。泡腳的同時可以搓揉腳掌、腳底,以加強穴位刺激。一般在睡前進行,泡到全身感覺暖和或是額頭和后背微微汗出為宜。
如果能在泡腳時加點“料”,更有益于養生哦~
#這幾類人泡腳需謹慎#
心腦血管疾病患者
對于有基礎血管疾病的人來說,泡腳時間較長、溫度過高等會增加心腦血管負擔。
此類人泡腳時水溫40°C~45°C為宜,時間10分鐘左右即可,否則將導致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,出現頭暈目眩等癥狀。
糖尿病足患者
糖尿病足患者的皮膚比較脆弱,腳部末梢神經對溫度不敏感,正常人感覺很燙的水溫,他們卻感覺不到,所以很容易被燙傷。一旦被燙傷,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,若不及時就醫,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、潰爛,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截肢。
靜脈曲張患者
靜脈曲張的主要病因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,腳部溫度的升高只會增加局部血流量,反而可能加重靜脈回流負擔,導致曲張的靜脈進步擴張,加重下肢充血,使病情加重,很可能把腳越泡越腫。這類人千萬不要用熱水泡腳,也不宜用熱水袋暖腳或洗桑拿浴。
足癬等皮膚病患者
很多人誤以為泡腳能減輕足癬癥狀,其實用熱水泡腳反而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。對于皮膚已經破潰的傷口,熱水泡腳更是雪上加霜,一定要敞開傷口,干燥通風。足部患有疤疹、濕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要用熱水泡腳,一旦將皮膚弄破,很容易造成感染。
兒童
如果孩子的腳不是很涼,就沒必要泡腳。人體足弓在兒童時期逐漸形成,此時如果經常用熱水泡腳,可能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松弛,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維持,長此以往,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。
經期女性
有些女性希望通過用中藥泡腳緩解經期不適,但女性經期出現的問題比較復雜,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藥泡腳,不但不會起到舒緩作用,還可能會加重痛經等癥狀。